《论语》全文中英文对照在线阅读第14章36~40(含古文原文译文注释点评)

日期:12-25作者:网友整理人气:112我来说

导读:

  第十四章宪问篇(36)

  公伯寮子路於季。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能肆市朝。”子曰:“道之行也?命也。道之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The Gong Bo Liao, having slandered Zi Lu to Ji Sun, Zi Fu Jing Bo informed Confucius of it, saying, "Our master is certainly being led astray by the Gong Bo Liao, but I have still power enough left to cut Liao off, and expose his corpse in the market and in the court."

  The Master said, "If my principles are to advance, it is so ordered. If they are to fall to the ground, it is so ordered. What can the Gong Bo Liao do where such ordering is concerned?"

  【原文】

  公伯寮子路于季孙①。子服景伯以告②,曰;“夫子固有感志于公伯寮③,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④。”子曰;“道之将行也与⑤,命也⑥;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今译】

  公伯寮对季孙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事告知孔子,并说:“季孙老先生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还能把真相辨明,杀掉公伯寮,并把他的尸首摆在街市上去示众。”孔子说:“我的道能得到实行,是天命;我的道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注释】

  ①公伯寮:字子周,孔子的弟子。曾任季氏家臣。:同“诉”。诽谤。

  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谥。

  ③惑:迷惑。夫子:指季孙氏。

  ④肆:暴露尸体。市朝:街市或朝廷。古代自士以下的,陈尸于市集;自大夫以上的,陈尸于朝廷。

  ⑤道:主张,观点。

  ⑥命:天命,命运。

  【评点】

  公伯寮曾任季氏家臣,政治上投机分子。为了讨好季氏,看到孔子师生和三家(季孙、孟孙、叔孙)的紧张关系,就找机会在季孙氏面前讲其总管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是鱼孙氏手下的大夫,与季孙氏过从甚密,便向老师孔子告知这一内情。他认为子路处境不利,想用强硬手段来解决。孔子不赞成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同门弟子的矛盾,这首先是因为子路一贯秉性刚强,如果同意子服景伯的做法,不只火上加油。其次,孔子对于非重大原则问题,一般不主张用武力。所以孔子把事情归于命运。天命只有“仁德”者能够认识。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认为自己50岁时认识了天命,自己的言行均可顺天命而行了。孔子对子服景伯说的话,正是借此开导他,并安抚子路警戒公伯寮。

  第十四章宪问篇(37)

  子曰:“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The Master said, "Some men of worth retire from the world. Some retire from particular states. Some retire because of disrespectful looks. Some retire because of contradictory language."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have done this are seven men."

  【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①,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②。”

  【今译】

  孔子说:“贤人避开社会而隐居,其次是离开是非之地躲避到别的地方去,再其次是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难听的恶言。”孔子说:“像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注释】

  ①辟世:“辟”同“避”,避开黑暗社会而隐居。

  ②作者:这样做的人。七人:指七位贤人隐士。具体所指其说不一。此举一种说法: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评点】

  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孔子所说的“四辟”,可以看作是古代知识分子处世方针。避世者,离开乱世,隐居山林;避地者,择地而处,远离是非之地;避色者和避言者,回避厉色疾言,不搞正面冲突。对于隐居,孔子本是反对的,正因为如此,曾被长沮、桀溺所骂,但孔子认为他们是贤者,比那些当政的斗筲之徒高尚得多,因为他们洁身自好,不愿同流而污。贤人君子在那世风日下的时代,根据处境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回避政策。这是孔子冷静观察人生世相总结起来的吧。

  第十四章宪问篇(38)

  子路宿於石。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之者?”

  Zi Lu happening to pass the night in Shi Men, the gatekeeper said to him, "Whom do you come from?" Zi Lu said, "From Mr. Kong." "It is he, is it not?" said the other, "who knows the impracticable nature of the times and yet will be doing in them."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②:“奚自③?”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今译】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早晨,子路要进城,守城门的人问道:“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氏那里。”守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注释】

  ①石门:鲁国都城城南的一道郭门,即外城门。

  ②晨门:守门人,负责早晚开、关郭门的人。

  ③奚自:即自奚,从哪里。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评点】

  孔子周游列国,“道”不能推行,即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68岁时,结束了他14年的游说生活,率弟子们回鲁国老家。子路打前站,先到石门,已天晚,在城门外住了一宿。本章记录了第二天清晨,子路与石门守门人的一段对话。守门人问子路从何来,子路答是孔氏。由于曲阜人对孔氏实指何人,乃是尽人皆知。守门人回应一句:“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的那一位吗?”这句话,可见孔子传道救世的决心;这句话,颇能代表当时一部分人对孔子的看法,这是对孔子一次正面评价。孔子在人力与命运的问题上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在道德领域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做一个君子。另一方面,这种道德领域里的自由一旦要付诸实施或为现实的政治,则要听命于天。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产生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明知天命不可为,但出于自己的道德良知、道德义务,也要去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孔子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隐士,但他自觉文王以后,文化传承系于他一身,所以他周游列国、教育学生,怀抱理想,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容度过了一生。儒家的知命之学除了了解命运、安于命运外,还有悲壮地承受命运的一面,显示了人们的尊严。

  第十四章宪问篇(39)

  子磬於。有荷而孔氏之者,曰:“有心哉!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揭。”子曰:“果哉!末之矣。”

  The Master was playing, one day, on a musical stone in Wei, when a man, carrying a straw basket, passed door of the house where Confucius was, and said, "His heart is full who so beats the musical stone." A little while after, he added, "How contemptible is the one-ideaed obstinacy those sounds display! When one is taken no notice of, he has simply at once to give over his wish for public employment. 'Deep water must be crossed with the clothes on; shallow water may be crossed with the clothes held up.'"

  The Master said, "How determined is he in his purpose! But this is not difficult!"

  【原文】

  子击磬于卫①,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②,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③:“鄙哉,乎④!莫已知也⑤,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⑥’。”子曰:“果哉⑦!末之难矣⑧。”

  【今译】

  孔子在卫国,有一天还在敲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口走过,说:“这个敲磬的,是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可不明智啊,那的声音,好像在说没有人了解自己。既然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停止算了吧。‘水深,就穿着衣裳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裳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坚决!如果真像水那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注释】

  ①磬(qìng):用玉石和特制石头制作而成的打击乐器,后改用金属制作。

  ②荷蒉(kuì):背着草编的筐。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④(kēng):象声词,击石声。

  ⑤莫已知也:即“莫知已也”。

  ⑥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邶风》,意思是:水深,就穿着衣服下水淌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

  ⑦果:坚决。

  ⑧末:通“没”,没有。

  【评点】

  孔子在卫国住的时间最长,那里君子多,人口多,是推行仁政比较理想的地方。但由于卫灵公年老,倦于政事,没有用孔子,所以孔子在击磬中寄托了感慨和愁思。而荷蒉者能从击磬的声音中听出孔子的心事,并且能从《诗经》来引起诗句来劝孔子,可见荷蒉者不是平民,却是一位高士。他以涉水为喻,讥孔子不知已而不止,不能适深浅之宜。他的意思是:无论社会很黑暗(深)也好,不太黑暗(浅)也好,都不该为之而奔走,因为这是徒劳无功的。孔子如果按照荷蒉者的话去做,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可是孔子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对自己信念丝毫不动摇,因此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直至最后。

  第十四章宪问篇(40)

  子曰:“《》云:‘高宗,三年不言。’何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己以於冢宰,三年。”

  Zi Zhang said, "What is meant when the Shu says that Gao Zong, while observing the usual imperial mourning, was for three years without speaking?"

  The Master said, "Why must Gao Zong be referred to as an example of this? The ancients all did so. When the sovereign died, the officers all attended to their several duties, taking instructions from the prime minister for three years."

  【原文】

  子张曰:“《书》云①:‘高宗谅阴②,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③,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④。”

  【今译】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仅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三年之内,文武百官总管自己的职务而听命于宰相。

  【注释】

  ①《书》:《尚书》,即《书经》。

  ②高宗:指殷王武丁。谅阴:守孝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

  ③薨(hōng):古代国君或诸候死叫薨。

  ④冢(zhōng)宰:商代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评点】

  此章谈守丧三年问题。子张读不懂“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这句话。孔子对此作了解释,三年之内有宰相统率百官,处理政务。《尚书》记载殷高宗的确守墓三年,不问政事。高宗这样做,国内仍然稳定,这是因为当时以甘盛为首的官员尽职尽责,还有一个好宰相统领全局,他就是傅说(yue)。据今文经学家的意见,守丧三年是儒家开始主张的。孔子以前已有守丧之事,却未固定三年丧期。孔子不仅坚持三年丧期,而且从历史的角度作了论证。